中國第一批鈦合金
鈦合金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起來的輕金屬,由于它具有密度低、比強度高、耐腐蝕性好等優點,迅速成為航空界的寵兒,被廣泛用于制造飛機、火箭和導彈等裝備。
常言道:一代材料,一代裝備。在當時,如果能研制出高性能的鈦合金,必定能使中國的航空工業如虎添翼。
一天,年輕的實驗員小劉準備像往常一樣查看電弧爐內鑄錠熔煉的結果,可意外的是,觀察口處的玻璃卻黑乎乎的,壓根看不到爐內的情況。
小劉是個急性子,沒等爐子完全冷卻就撬開了觀察口的玻璃。不料,電弧爐竟猛然將小劉的臉吸了進去。剎那間,他就成了血人。同事見狀,立刻高聲喊道:“快!快叫顏先生過來!”
顏先生正是顏鳴皋,鈦合金研究室的主任。在那個年代,稱呼人為先生可不多見,不過由于顏鳴皋十分平易近人,從不擺主任的架子,大家都習慣稱他“顏先生”,很少叫他“顏主任”。

任鈦合金研究室主任時的顏鳴皋
顏鳴皋火速趕到現場,在組織救治傷員后,便在電弧爐旁踱起步來。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小小的爐子,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真空負壓,竟能將人吸進去?
他找來圖紙,經過仔細比對,很快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原來,電弧爐是仿制蘇聯的,工廠在照葫蘆畫瓢時居然沒有加工放氣孔。如此一來,一旦爐內溫度較高,真空度就會增大,負壓隨之增加。
在顏鳴皋的帶領下,科研人員設計出一種簡單有效的放氣閥,從而使國產電弧爐的安全性大為提高。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備安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就上去了。經過數百次的反復試驗,鈦合金研究室成功發展出鈦合金真空自耗熔煉的方法,中國人終于可以用自己的設備生產出航空鈦合金了!
隨后幾年,鈦合金研究室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優異的鈦合金材料,為我國航空裝備的制造立下了汗馬功勞。

顏鳴皋與科研人員討論問題
從旁聽生到耶魯博士
籌建于1957年的鈦合金研究室,在短短幾年就取得豐碩的成果,這一切都與主任顏鳴皋的努力密不可分。
網上曾流傳一份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禁止歸國的35位中國學者名單,其中就包括顏鳴皋,他可是第一位研究鈦合金的中國人。
1942年,顏鳴皋從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畢業,進入中央工業實驗所任助理工程師。三年后,他被派往美國普惠公司進修精密機械制造。
普惠公司是舉世聞名的飛機發動機制造商,就是在這里,顏鳴皋開始對航空產生了濃厚興趣。
為了充分利用進修時間,他白天跟隨工人師傅學習具體操作,晚上則手不釋卷,如饑似渴地閱讀關于飛機制造的資料。到了周末,他還要前往附近的耶魯大學旁聽機械和冶金課程。

大學時期的顏鳴皋
顏鳴皋在課堂上表現甚為活躍,面對教授的提問,他總能應答如流。
一天下課后,系主任叫住了他:“顏,你愿不愿意留在耶魯讀書?”顏鳴皋先是一愣,繼而肯定地說:“當然愿意!”系主任笑道:“好,這就行了!我喜歡刻苦用功又善于思考的學生,我馬上給你們的使館寫信,請他們讓你留下來。”
1946年夏天,顏鳴皋正式成為耶魯大學的一員。僅僅一年后,他就發表了第一篇論文《金屬加工織構的研究》,第一次對三種晶系的滑移系和加工織構進行了理論推算,在世界冶金領域引起極大關注。
他的導師激動地稱贊道:“顏,你的這篇論文足可使你獲得碩士學位,你的刻苦鉆研和獨特思維真令我感動!”
在世界冶金界嶄露頭角的顏鳴皋并未自我陶醉,而是繼續過著單調又緊張的研究生活。他的活動范圍非常簡單,除了工廠就是學校,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圖書館。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他便在鋁單晶橫斷彎曲試驗研究中取得突破,提出了著名的“顯微彎曲假說”,成功解釋了金屬在拉伸、壓縮和軋制下的一系列塑性變形現象。
憑借驚人的毅力和敏銳的思維,顏鳴皋僅用三年就完成了從旁聽生到博士的轉變。畢業后,他進入紐約大學從事與美國軍方有關的鈦合金研制工作,成為第一個研究鈦合金的中國學者,填補了許多世界空白。
妙手巧治飛機病癥
新中國成立后,顏鳴皋同錢學森一樣,沖破了美國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懷抱。在他的倡議下,新中國成立了第一個鈦合金研究室,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1974年的一個深夜,剛剛躺下休息的顏鳴皋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他打開門后,一個熟悉的身影迫不及待地說:“顏總,時間緊急,我是來請您這位老將出馬的!”
說話者名叫劉才穆,后來擔任過直9、直11兩型直升機的副總設計師,見顏鳴皋滿臉疑惑,他趕緊說明了原委。
原來,當時我軍裝備的殲6飛機經常出現起落架材料開裂的現象,尤其當飛機完成70至120個起降時,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要知道,起落架猶如戰機的大腿,一旦出了毛病,會直接威脅飛機的飛行訓練和起降安全。雪上加霜的是,當時我國還不具備生產起落架的能力,備件稀缺,損毀的起落架大多無法更換。無
奈之下,部隊只好讓大量的殲6飛機暫時停飛。

殲6的起落架
聽完劉才穆的說明,時任航空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的顏鳴皋當即答應道:“沒問題,咱們一起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次日一早,顏鳴皋就請來材料、工藝和測試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成立了針對殲6起落架開裂問題的攻堅組。
由于事關國防安全,顏鳴皋特別叮囑大家一定要十分慎重,必須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將金屬焊接起來的例子,但由于焊接結構難以承受高載荷沖擊,因而在飛機部件上很少用到。
然而,面對起落架備件不足的事實,不少人都提出,能否對開裂的起落架進行補焊以解燃眉之急呢?顏鳴皋對此頗為謹慎,要求大家首先對焊接斷裂參數進行測定,并建立一套合理檢測裂紋的方法。
在顏鳴皋的領導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北航、西工大、中科院金屬所等單位分工協作,很快研究出一套對起落架進行補焊和強化的方法,使飛機的起降壽命提高近十倍,不但讓上百架殲6重回藍天,還為后來殲7、強5等飛機的定壽與維修提供了許多先進經驗。
由于對我國航空材料的研制做出了杰出貢獻,顏鳴皋于1991年被選為中科院院士。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研制出一系列先進的特殊合金,他更是把自己煉成了一塊撐起中國航空工業的“特殊合金”!
-------------------------------------------------------------------
人物小檔案:
顏鳴皋(1920.6.12 – 2014.12.24),材料科學家、金屬物理學家。他是我國航空鈦合金研究的開創者,航空材料研究的先驅,在航空鈦合金、高溫合金及疲勞斷裂與壽命預測等研究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
名言:
科研作風體現一個人的品格。只有無私無畏,勇于獻身,才能獲得真知,激勵后輩。祖國的未來,科學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