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多家海綿鈦企業宣布漲價(如云南國鈦、新疆湘潤等企業單次調漲3000元/噸),但下游鈦材企業對高價原料的接受度有限,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當前海綿鈦產能擴張顯著,預計2025年全國產能或突破40萬噸,而下游需求(尤其是傳統化工領域)疲軟,供需矛盾可能導致價格短期承壓,漲幅難以持續。
國內鈦材市場在原料價格波動與終端需求分化中呈現結構性調整態勢。上游海綿鈦價格上漲傳導至中游加工環節,疊加軍工、外貿領域需求釋放信號,市場呈現“內冷外熱”特征,行業進入新一輪價格調整周期。
【寶雞產業集群產能加速釋放】
作為全國鈦材加工重鎮,寶雞地區近80家規上企業上周開工率提升至85%,較春節前增長12個百分點。某鈦管生產企業透露:“目前訂單排產已至5月中旬,石化類常規產品線滿負荷運轉,但高附加值產品線仍保留20%彈性產能。”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區企業普遍采取“以銷定產”模式,通過數字化排產系統動態調整產線配置,庫存周轉天數壓縮至26天,較去年同期優化15%。
【內需市場呈現兩極分化】
鈦材下游需求端呈現明顯結構性特征:石化領域需求持續低迷,2月份招標量同比銳減52%,尤其PTA項目用鈦閥、鈦反應器采購量創三年新低;而航空航天領域訂單量同比增長18%,某軍工配套企業表示:“六代戰機用鈦合金結構件訂單進入小批量交付階段,但尚未形成規模化采購。”醫療、海洋工程等民用領域保持平穩,骨科植入物用鈦材采購量同比微增3%。
【外貿市場成新增長極】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1-2月鈦材出口量同比增長27%,其中歐盟市場貢獻45%增量。德國某設備制造商本周追加200噸鈦焊管訂單,要求二季度分批交付。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客戶對產品認證要求顯著提高,90%以上詢單指定要求提供NADCAP或PED認證。某外貿經理表示:“歐洲客戶對航空級鈦材的追溯性文件審查周期延長至20個工作日,較往年增加1倍。”
【產能擴張與結構性過剩風險并存】
海綿鈦產能集中釋放,龍佰集團等頭部企業擴產步伐加快,海綿鈦產能將達8萬噸,2025年規劃新增產能或使全國總產能突破40萬噸。然而,下游鈦材需求增速(預計2025年用量約25萬噸)難以匹配海綿鈦供應量,中低端產品過剩問題將加劇。
高端鈦材缺口仍存,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對0級及以上(小顆粒)高端海綿鈦需求旺盛,但國內產能仍以低端為主。寶鈦股份等企業通過募投項目(如宇航級寬幅鈦合金板材)優化產品結構,預計高端鈦材占比將提升。同時,國內企業紛紛面向鈦合金板帶材產品新增裝備和投入研發技術,將對鈦板、卷市場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企業競爭策略轉向技術與裝備升級】
1.裝備大型化與智能化加速
寶雞、新疆、河南、西昌等地均鈦企新增10~20噸大型真空自耗爐、萬噸級液壓鍛機等設備,推動熔煉和鍛造效率提升。產能過剩背景下,企業通過“專精特新”轉型(如后端精軋技術優化)增強競爭力。
2.成本控制與產業鏈整合
頭部鈦材企業通過自建海綿鈦產能降低原料依賴,提升盈利穩定性。中小企業則面臨品牌與規模劣勢,生存空間受擠壓。
【行業預判與策略調整】
面對當前市場形勢,頭部企業加快產能結構調整:寶鈦股份宣布將特種合金板材產能提升30%,西部材料重點布局電子級超高純鈦產線。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二季度軍工訂單逐步落地及海外市場持續回暖,鈦材價格或將維持溫和上漲態勢,但需警惕海綿鈦價格超預期波動帶來的成本風險。短期內建議關注航空航天、艦船制造等高端應用領域的訂單釋放節奏,以及企業技術升級帶來的毛利改善空間。
預計未來一周,鈦材市場將呈現“高端緊缺、低端過剩”的格局。建議企業聚焦高附加值產品,加大航空航天、軍工領域研發投入。拓展出口渠道,針對歐盟、東南亞市場加強認證與供應鏈布局。另外,需要關注政策導向,利用“十四五”新材料扶持政策,申請技改補貼或綠色信貸支持。同時,還需警惕海綿鈦超預期擴產導致的庫存積壓風險,以及全球經濟放緩對出口訂單的潛在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