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漢”,字面意思指“門外的人”,常用來比喻在某一學科或活動中沒有受過訓練或沒有經驗的人。本文專訪中提到的“門外漢”團隊,看似“門外漢”卻是在相互學科領域融匯貫通的科技戰隊,他們在跨界、融合、創新的研發路徑中,舉一反三,把“門外門內”的思維連成一線,實現了科技領域的突破,在鈦產業細分領域實現了技術變革與創新。國鑫箔材(山東)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鑫箔材)就是展現跨界融合的科技創新力量,把他們根植于“鈦箔情”里的技術研發、創新突破、鈦業情懷里的故事凸現給讀者。

輕輕一吹鈦如“簫”
記者一直與國鑫箔材的王書田電話、微信聯系著,她說,希望能到國鑫箔材的小公司采訪。王書田告訴記者,國鑫箔材雖小,但在鈦箔材細分領域卻是領先的,尤其是0.03*650mm超大寬幅微米級鈦箔材技術不但在國內遙遙領先,甚至在國際上都處于領先水平。她對國鑫箔材的介紹引發了記者窺探之心。
近日,記者前往國鑫箔材“窺探”,國鑫箔材是不算大,窺探后卻發現其專家團隊映射的技術實力卻很強大,由院士和十多位博士組建的團隊十分亮眼。參觀生產工藝線時,于博士一一詳解,為我這個對箔材技術一無所知者予以掃盲。來到高大上現代化的展廳,國鑫箔材的創業史、發展路、藍圖夢凸現在厚積“箔”發的成果中。

0.018mm鈦箔
在會議室里,于博士、王書田拿來了兩卷卷在卷筒上規格為0.018*650mm的鈦箔,我輕輕舉著纏繞鈦箔卷筒左邊,于博士舉著右邊,一點點往下放鈦箔,鈦箔發出了夾雜金屬音帶抖紙的聲音,站在一旁的王向陽讓我用氣吹一吹。輕輕一吹,鈦箔如柳葉飄逸,氣流吹到的地方形成漩渦狀,鈦讓我驚奇了。據說薄如蟬翼的“翼”的厚度為0.01mm,而我吹動的鈦箔比“翼”還薄。平時我們聽聲音鼓動的音膜是0.1mm,國鑫箔材的最薄的鈦箔僅是耳膜的1/10,鈦讓人驚嘆了。我對王書田說,你們“小公司”鈦厲害了,工藝讓人眼羨,產品讓人驚羨。
曾經去過幾家生產鈦箔的公司,他們對鈦薄板、鈦箔的生產已經很搶眼了,而國鑫箔材輕輕一吹鈦如“簫”震撼了我0.1mm的耳膜,尤其是650mm的寬幅打開了人們對鈦工藝深耕細琢的新奇領域。
“門外漢”舉一反三
窺探國鑫箔材,在會議室專訪了董事長劉文舉,這也是記者專訪企業經營者時“旁聽”人員最多的一次,于博士、王書田、王向陽等等都在場。開門見山談了自己的感受——國鑫箔材管理很好;裝備自己研發制造;產品自己團隊生產;箔材工藝技術震撼......
劉文舉給記者的印象:行事作風干練、低調、謙虛而睿智。他說,國鑫箔材干鈦是比較晚的,2021年才有想法,一點一點的做吧。劉文舉說,幾個合伙人干鈦都是“門外漢”,老哥們兒以前都是干鋼鐵,機緣巧合走在一起只是想把成果轉化出來,找合適落地的機會不多,最終選擇了鈦及鈦合金箔材、硅鋼極薄帶、鎳基合金箔材。記者問涉鈦就干箔材不容易,國鑫箔材也是夠拼的!
劉文舉說,做常規的東西沒有意義,與大家競爭沒有意義,我們瞄準的東西是見效很慢的一個事,前期投入非常大,目前投資已經近億。國鑫箔材定位就是金屬箔材方向,起初并不是以鈦為主,而是以硅鋼、鎳基合金為主。他說,幾個產品都是國外對國內卡脖子的,比較短缺,后來發展到以鈦為主。我們幾個“門外漢”確實感到難,研發、生產沒那么容易。他說,中國鈦雖然發展很多年了,但做箔材的裝備不管是國際國內都沒有現成的東西。比如厚度0.03mm寬幅的裝備各家技術數據達不到要求,一些核心的工藝裝備如:軋機、退火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

他說,自己做裝備其實不難,但是做出來實現效果是不容易的。卷帶材的張力控制,特別是對薄帶材張力的控制是非常非常關鍵的,0.2mm以上的都好控制,越薄越難而且還要做寬更難。聽了“門外漢”劉文舉對工藝的逐解,發現自己是在記錄一個行家里手對工藝的深耕。“門外漢”國鑫箔材團隊早已在舉一反三中實現了跨界融合的科技創新。國鑫箔材成立于2021年1月26日,當年7月1日才開始設備安裝,2022年8月才逐步開始生產。從生產到記者去采訪僅僅一年多時間,國鑫箔材已經做到了規格為0.018*650mm的鈦箔,科技創新速度確實“鈦”快了。但“門外漢”們又確實現了箔材工藝的突破。
鈦“箔情”里鈦有情
在與劉文舉的聊天過程中,對于國鑫箔材的科技研發速度、產品登臺速度,記者梳理其中那是國鑫箔材人情懷助力的碩果。他說,做事是需要有情懷的,情懷驅動才能不忘初心。國鑫箔材成立時目標清晰——對標箔材技術方向,對標國際技術方向。什么時候研發出成果不知道,但我們一直在做,一直在努力。只要有情懷就會認真而為,認真去做,情懷也是提升生產力的科技元素。
也許真是情懷使然,燃燒出了睿智的堅守,國鑫箔材誕生了傲嬌的科技產品——據悉,0.03*650mm鈦箔,目前國內只有國鑫箔材擁有并形成批量生產。劉文舉說,做這么寬幅的鈦箔國鑫箔材若不是國內唯一一家,技術應該也是領先的。據了解,目前國際上還未出現過類似厚度寬幅的鈦箔。

談到艱辛與情懷,劉文舉說國鑫箔材最早定位的不是鈦箔卻最早進行了鈦箔的生產,寬幅極薄鈦箔市場是有需求的。一群“門外漢”有緣人的認識,大家一起做,帶著情懷去做,齊心合力去做就能把事情做好。他特別強調,現在做實體經濟一定要帶著情懷去做,千萬不要帶著情緒去做,因為,做實體不是做生意。他說,做實體很難,當初涉鈦做鈦箔沒有想到這么難這么復雜,有技術有設備有人才就做吧,哪知過程中難度很大。鈦材做到鈦箔這個程度很難,2021年12月軋機就調試可以做了,但一直到今年6月份才逐步把板型調整到現在這個程度,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說,看著簡單,其實很難,原始輥形與輥系的配置、調彎力的調節、軋制力等工藝參數的控制里面學問很多。談到一道道困難時,劉文舉說“我外行不是搞技術出身的,以為這個東西不都一樣嗎,把厚的趕薄不就行了嗎?哪知軋鈦與別的金屬真不一樣。”說到這里的時候,劉文舉的眼里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一路披荊斬棘的苦澀。他說,在技術摸索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我們的院士、博士團隊卻是科技領域里融匯貫通的核心力量。
鈦“箔情”里鈦有情,情懷抒寫鈦有愛。劉文舉說,我是東北人,感覺鈦這個材料很“較勁”,如一臺軋機是2萬-3萬噸的產能,軋鈦速度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且需與鈦材表面溫度匹配,控制不好,一會色差出來了,一會其它缺陷出來了,軋別的材料就不一樣。必須要優化各項技術指標,確保鈦材的物理性能。聽了劉文舉的“鈦感觸”,心里釋然,他早已不是“門外漢”,他是在“鈦箔情”里對鈦已經有著深深的情懷。

情懷抒寫事業。如今國鑫箔材已經形成極薄鈦帶卷、硅鋼極薄帶、極薄鎳基合金、銅基合金四大支柱產品,彰顯國鑫箔材薄、寬、精、尖、專五大優勢;構建了以院士、博士為一流團隊的人才構架;構建打造雙基地戰略——“一流的箔材生產基地,一流的箔材裝備基地”;以精密的產品突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箔材的強盛之路。
采訪札記:做強國征程的探路者
采訪“門外漢”劉文舉,他說“做常規的東西沒有意義”。這不正是國家倡導的細分領域做好專精特新,做好自己才是真本事嗎!于是,國鑫箔材成立的那天便以顛覆式的科技創新思維,走自己的路,對標國際,超越自己。產院合作,提振自己。尊重人才,壯大自己。國鑫箔材除了繼續在鈦箔上深耕,在硅鋼極薄帶、鎳基極薄帶領域同樣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還成為國家“十四五”重大項目參與硅鋼極薄帶科研深度研發的成員單位。極冷制帶技術已經在國內遙遙領先。
劉文舉說,一條常規續固基礎,一條研發拓展創新。目前,國鑫箔材四大系列產品已經走進航天航空、印制線路板、醫療設備、5G/6G、電子產品、新能源汽車、屏蔽、石油化工、汽車、電子、3C產品等領域。
厚積“箔”發,智在顛覆創新,相信國鑫箔材的“門外漢”團隊在眾多院士、博士強有力的核心技術支撐下,一要會走上“強身健體”助力科技創新的發展路徑,一定會助力中國鈦工業千姿百“鈦”,一定會成為做強國征程的探路者。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