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各個生產車間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產。
在生產調度指揮中心,中控屏上能看到400多個監控場景,可以遠程操控生產作業;選品區,工人們正對顆粒狀海綿鈦進行人工去雜;成品區,行車正將一桶桶成品海綿鈦搬運至貨車,送往各地;展廳里,鈦合金登山杖、自行車、眼鏡框等各種各樣的鈦及鈦合金產品令人眼花繚亂……

據公司董事長單戟介紹,海綿鈦純度可以達到99.99%,可以用于生產包括芯片等高科技產品。
如此珍貴的基礎材料,是在科技創新驅動下,通過系列化學工藝流程加工而成的。

長期以來,由于“還原蒸餾”這一生產海綿鈦的核心工序一直是2噸/爐、5噸/爐和8噸/爐,這些小型設備嚴重制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為攻克這一難題,遵義鈦業自行研發出12噸/爐倒U型還原—蒸餾聯合法制取海綿鈦生產工藝及設備,實現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雙突破,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看似簡單的還原蒸餾過程,卻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在遵義鈦業的還原蒸餾車間,精四氯化鈦與金屬鎂在還原蒸餾爐中進行還原蒸餾得到海綿鈦坨、氯化鎂,鈦坨經過切割、破碎、挑選后包裝得到海綿鈦產品。
氯化鎂“趁熱打鐵”返回到電解車間,經電解重新生成金屬鎂。這樣一來,工業生產產生的熱量還能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熱的氯化鎂循環到電解車間,電解效率可以提升至75%以上,這樣大大節約了效能,降低了成本。”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衛平說。
降本增效提產能,從高端海綿鈦、高純鈦粉等各類基礎材料到鈦合金等鈦材,從航空航天等鈦產品應用到日常用品,遵義鈦業狠抓鈦深加工補鏈,加快推進基礎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已具備年產海綿鈦2.4萬噸、四氯化鈦4.5萬噸、金屬鎂1萬噸的產能。

“占領制高點的關鍵是產品質量和制造環節的節能降耗水平。”公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梁強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遵義鈦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市場占有率。

目前,遵義鈦業擁有專利283件,其中實用新型專利251件,發明專利32件。通過科技創新,公司已逐步形成科研開發、成果轉化與運用、科研經費保障、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等相互結合、相互支持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為主,產學研合作為輔的技術創新新模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邱勝 謝國歡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